【红色基因】追寻红色记忆 赓续红色血脉
机械研究生党员探访老教授,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新中国而创建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学校,因而“红色基因”是大工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进一步落实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同志在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启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大连理工大学红色基因,发挥红色基因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开展“探访机械老教授,红色故事代代传”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中,机械工程学院现代制造硕博第一、第四和模具学生党支部,三部联合,自11月4日启动活动以来,仅历时一个多月,便共计50名研究生党员参与到探访老教授活动之中,截至目前累计走访25名教授、副教授,形成机械工程学院自建院至今,涉及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回忆书面材料24份、近三万字。
岁月如歌,忆往昔峥嵘岁月
走访中,机械研究生党员们收获了关于机械、关于大工、关于红色的一个又一个平凡却动人的故事。
赵德堃教授,其本人、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和女婿均是大工人,与大工有着不解情缘。教书育人、编写教材、机床设计是赵教授几十年来在大工工作的真实写照。赵教授曾在大连二机床厂任教,带领高级工人脱产念书,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知识,为二机床战备车间独立设计出一台升降台铣床,将教学糅合在具体的实践中,用实实在在的机床设计实例来传授一个机床在设计、制造、装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教学生涯里面,赵教授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留在了这里。
何熙文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自动化退休教授,原中国微电子中心主任。1959年进入大工学习,毕业后留大工任教,直至退休。2009年,何教授作为京剧社创始人,创立京剧社,被校返聘为校京剧课老师至今。何熙文教授对于传承和发扬独具特色的大工精神、红色基因有着独到的见解——时刻追随党的脚步、海纳百川、学在大工、立德树人。何教授和大工、和机械的记忆也正是这四个方面的写实。
更多的像卢杰持教授、王怀健教授、姚南珣教授等人一样,用他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当代的年轻人。从学科建设到学校管理,从学生工作到规划未来,那时的大工人生活在大工,灵魂在大工,用他们的行动捍卫他们红色的诺言。
昂首阔步,看今朝砥砺传承
12月12日13时30分,机械工程学院离退休支部书记季亚男老师组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的研究生党员座谈,还特别邀请了我校离退休党委副书记张程江老师、组织员王昕老师。座谈会上,每位参与走访的同学跟大家分享采访老教授的心得,从教授身上学到坚毅的品质、求知的渴望、无私的精神。季老师也针对每位同学所采访的教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大家更加了解教授在任教期间,为大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与会学生党员深受鼓舞,也很珍惜能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老教授们的历程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心血。与会学生党员纷纷表示,此次走访机械老教授的活动是一次带有重大责任感、使命感的活动,是抢救老故事、老传统的珍贵机会,是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大家一定不负众望,讲好机械老故事,让红色故事代代传颂。
机械工程学院通过走访老教授主题活动,发掘大工红色基因,通过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培育大工“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和实践者,通过老教授们难能可贵的“红色基因”感染着参与到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位学生党员,而他们也会逐渐影响到身边的同学,让“红色基因”传播开来,让“红色血脉”赓续不断,让“红色精神”焕发新的活力,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庞丹、杨朔、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