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正文
【语化春风】体会思考的力量
来源: 发布人:陶先童 时间:2020-11-16 浏览:

    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与行为科学家阿希研究了从众行为。
    阿希的基本假设是,美国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精神,亦即不轻易受他人影响, 而坚持自己的主张和个性的精神。因此, 如果让一个普通人与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 共同面对一个简单的任务,这些人彼此应该会给出独立的、正确的答案。为了检验这个假设, 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线条长度判断的任务。他先让被试看一张图,上面画了一条线段,然后再展示一张图,上面画了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第二张图中的哪一条线段与第一张图中的那条线具有相同的长度。经过反复的实验,阿希发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结果, 那就是,虽然有四分之一的被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但是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码会随波逐流一次,给出错误的答案。
    但是有意思的是,阿希在进一步对从众现象的边界条件, 特别是“众口一词”的效应进行探索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相当出人意料的结果。所谓“众口一词”效应,指的是在你发言之前有多少人表述了彼此相似,但与你的观点相左的意见。如果在你发言之前所有的人都作了如此表述,那么你改变初衷的可能性就会相当的大,也即“众口一词”效应。阿希在后来的实验中系统地改变了这些给出错误答案的成员人数,从一个、两个、三个一直到十四个。
结果发现,在所有这些成员之中,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不同的意见,其他人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甚至发生在有十三个成员都众口一词,而只有一个成员没有附和的情况之下。更有意思的是,这一个成员即使不发表反对意见,而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其效果也同样显著。阿希之后的研究者也重复发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持不同意见者”的表态能够冲击甚至毁掉大多数人所建立的共识,而对后来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由此显示了与从众正好相对立的效应,即“一个人的力量”。
    研究表明,从众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接受众人的观点。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者只是为了“合群”,为了不被别人排斥。而在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过程中,情形则恰恰相反。少数人本来“势单力薄”, 即使多数人中有人同意他们的观点,迫于“压力”,也常常不敢表达,以便划清自己与他们的界限。
但是,少数人的观点却常常会挑战多数人的想法,使他们在头脑中激起思考的涟漪,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思考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但一旦思考的结果使他们看到“少数意见”的合理性,他们反而更可能从内心深处接受你的“异端邪说”,而产生内心的认同。因此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场地,正直心理状态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思考,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缺少自己的想法。更多时候我们应该独自思考,从根本出发,这样我们才有提高。

版权所有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分享到:    

E-Mail:me@dlut.edu.cn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邮编:116023